邹黎明 主管护师 三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在现代生活中,高血压就像一个潜伏在人群中的 “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却往往忽视了它与心脏之间那千丝万缕的隐秘联系。或许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位长辈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一开始没太在意,直到出现了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心脏也受到了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高血压与心脏之间那层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防范由此带来的健康危机。
1.高血压与心脏:紧密交织的 “健康伙伴”
高血压在医学上指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三次诊室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血液对血管壁压力持续超正常。而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像一台不知疲倦的 “发动机”,日夜不停地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看似各司其职的高血压与心脏,实则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正常情况下,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平稳流动。血管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心脏泵血时产生的压力变化。但当高血压出现时,这一和谐的平衡被打破。持续升高的血压使得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泵血,就如同让一个原本轻松工作的人突然背负上了沉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逐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一系列与心脏相关的健康问题。
2.高血压如何悄然 “伤害” 心脏
2.1左心室肥厚:心脏的 “过度劳累”
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送往全身。血压升高时,左心室为克服血管内高压,需更努力收缩,心肌逐渐增厚。初期这是心脏维持泵血的代偿机制,但随病情发展,左心室肥厚加重,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肥厚心肌对血液和氧气需求增加,可血管结构未变,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长期左心室肥厚还会降低心脏舒张功能,影响充盈和泵血效率,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统计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 2 - 3 倍,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心力衰竭风险是无此症状者的 5 - 6 倍。
2.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 “垃圾堆积”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本身提供血液和氧气的重要血管。高血压状态下,过高的血压会对冠状动脉血管壁产生持续的冲击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一旦受损,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就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阻碍血液流动,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一定比例时,就会引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胸痛,疼痛程度难以忍受,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出 2 - 4 倍。
2.3心律失常:心脏的 “跳动紊乱”
高血压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正常跳动依赖于有序的电信号传导,这些电信号从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发出,依次传遍心脏各个部位,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然而,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会干扰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同时,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一步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律失常的表现多种多样,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心悸,心脏跳动有停顿感或不规则跳动,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会导致心脏骤停,瞬间危及生命。在高血压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尤其是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更为常见,而心房颤动又会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4心力衰竭:心脏的 “终末困境”
随着高血压对心脏损害的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前面提到的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律失常等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当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满足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需求时,就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起初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还可能伴有下肢水肿、乏力、腹胀等症状。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与某些恶性肿瘤相当。据统计,约 70% 的心力衰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3.关注高血压,守护心脏健康
3.1定期测量血压:早期发现的 “探测器”
定期测量血压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的关键。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测量频率应适当增加,可每半年甚至每季度测量一次。测量血压时,要注意正确的测量方法,使用经过校准的合格血压计,测量前需安静休息 5 - 10 分钟,测量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说话和移动。如果发现血压值连续多次高于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
3.2调整生活方式:降压护心的 “基础防线”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脏健康的基础。首先,要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香蕉、橙子、苹果等)、豆类等富含钾的食物,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降低血压。同时,要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油脂、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深海鱼类、坚果等。其次,要适量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还能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除了有氧运动,也可适当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此外,要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戒烟后,身体的血管内皮功能会逐渐改善,血压也可能有所下降;饮酒者要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3.3规范药物治疗:降压的 “有力武器”
确诊高血压且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未达标,或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规范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有五大类,医生会依患者年龄、血压水平、是否有其他疾病等选择合适药物和方案。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血压波动加重心脏损害。服药时要留意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致低钾血症,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下肢水肿等,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同时定期复诊。
3.4积极治疗并发症:阻断危害的 “关键环节”
高血压引发心脏并发症,如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应积极治疗。对于左心室肥厚,在控制血压基础上,可用 ACEI、ARB 等药物抑制心肌重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除降压外,还需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降脂药预防血栓、稳定斑块。心律失常要依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治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等。积极治疗并发症能延缓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4.重视高血压与心脏的联系,呵护心血管健康
高血压与心脏联系紧密,高血压像无声 “破坏者”,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引发系列严重心脏疾病。但通过定期测血压、调整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我们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心脏的危害。心脏健康关乎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让我们重视二者联系,养成良好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守护心脏健康。早期发现、积极干预是关键,主动关注血压和心脏健康,才能远离高血压带来的健康危机,享受美好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守护好生命的 “发动机”。